目前分類:假文青 (42)
- Dec 13 Tue 2016 13:11
[Movie] 小王子
- Aug 30 Tue 2016 14:05
[閱讀筆記] 偷書賊
這個世界是個工廠,由太陽攪動,由人類統治。
太陽攪動著世界。一圈又一圈, 太陽攪動著我們,像是攪動一鍋燉肉。
險惡的燉肉。(p.453)
目睹弟弟死亡;有個年輕人用史達林格勒的雪所製成的繩索吊死自己;有個猶太人位他帶來了他生命裡最美麗的兩個篇章,後來卻眼看著這個猶太人被押解前往集中營;……..。這麼多記憶裡面的最中心,就是元首在大聲嚷嚷他的文字,散播他的文字。
- Aug 28 Sun 2016 23:14
[電影筆記] 辛德勒的名單
在大屠殺中,生命如紙片般輕盈,前一秒均勻的呼吸,下一秒便嘎然而止,就像女傭Helen所說,沒有一個規則讓大家知道該做什麼會保命,做了什麼會沒命。生命只是打字機上嘎嘎作響的名字、只是阿蒙嘴上的「貨」、只是生產力的代名詞,不具任何情感意義。
故事最精采的是人性轉換的過程。辛德勒本來只是個想要發戰爭財的投機商人,史蒂芬哥說故事技巧真的很厲害,電影開頭刻劃辛德勒機智、勢在必得的神態以及戰時人們的隨波逐流與無知,到位且不拖泥帶水。辛德勒做為一個旁觀者看著整齣荒謬屠殺過程中,在無意間,激起心中的憐憫心,到最後竟傾家當產也不惜的用錢交換生命。一個純金鈕扣可以買一個人頭、一輛好車至少十個…I could have done more. 在最後辛德勒流著懺悔的眼淚,完成自我救贖。
讓我想起另一部關於大屠殺的電影「金陵十三釵」,在南京大屠殺中,日軍殘暴,人心惶惶,一個好色貪財的外國人,只想在戰爭中掐點油水,意外的與十三個秦淮河畔的風塵女子和十三個女學生進入了未被入侵的天主教教堂。在這個黑暗的、良善的全被混在一起的封閉的空間裡,人性一一被翻攪,在最艱難的時刻,卻又要壁壘分明排排站。最後,良善終至勝出,這是因為每個人身上都自覺有「罪」,願意將這個有罪的身體為了純淨的身體奉獻付出。
不管是任何歷史,戰爭總是讓我啞口無言,人性在這個時期被攤開,在非黑及白的世道當中,其實是一攤灰泥交融的爛泥巴。熟知巴哈、莫札特的士兵,會在優美樂聲中進行屠殺的「消遣」,這要我們如何直視這段歷史呢?要為人類下個註腳嗎?可能只有「偷書賊」裡死神能吧,於是它說:我不斷高估人類,也不停地低估他們,我想說的是,我很難給人類做出一個正確的評價。我想要問她,同樣是人,怎麼有人如此邪惡,又有人如此光明燦爛呢?人類的文字與故事怎麼可以這麼具有毀滅性,又同時這麼光輝呢?
- May 25 Mon 2015 17:04
「Film」推拿
很久沒看這種後座力很強的電影,雖然這部電影分了三天一小段一小段的看才看完(因為小屁孩一直打擾我),但當深夜時聽著片尾曲「他媽的」一句一句的唱完後,好多好多台詞、歌詞、劇情還是不斷的衝撞著我。啊!這種後座力強的電影還是要少量服用才好!
一直在想,若要用一個顏色代表這部電影,是「黑色」好,還是紅色?盲人的世界是一片黑,偶有光影閃爍,也只是瞬間。在黑暗中,要如何壓抑心中那片慾望?就像沙老闆哀苦的說:
我從來沒有可憐過自己,從來沒有,只有這一次。美到底是什麼?
我天天想,沒日沒夜的想,就是想看一眼,美到底是什麼?
- Apr 27 Sun 2014 13:41
[Film]愛在午夜希臘時
- Nov 29 Fri 2013 21:30
逆光飛翔
再看一次逆光飛翔,依然從頭到尾都在忍著淚中看完(頗累的)!
第一次看的時候是懷著兒子時看的,看完才認真知道,不管寶寶生下來有什麼缺陷,我都會好好的陪他一起過人生,不論他長大後決定要做什麼事,喜歡男生也好,做冷門工作也好,我都要教他要認清自己後,勇敢陪他一起做決定。
今天再看次看這部電影,健康的龍哥坐在我旁邊認真的玩每一個玩具,偶而跑來跟我笑一下,中途還趁換尿片時大便在地上外加兩泡尿,讓我覺得擦大便都好幸福,這是哪門子的體悟?
看著張榕容看黃裕翔時而傻笑,時而沉思想著自己的夢想在哪裡?她的情緒某種程度上投射到我的身上,讓我也跟著她傻傻的笑著、傻傻的失落,然後又開始鼻酸了。
- Oct 30 Tue 2012 16:45
電影:午夜巴黎 Midnight in Paris
- Oct 03 Wed 2012 11:57
[Note] cnex紀錄片影展 - 曾奕田的三部作品
- Oct 02 Tue 2012 11:56
[Note] cnex紀錄片影展 - 逐冰之旅 (Chasing Ice)
- Aug 23 Thu 2012 21:42
Dedicated to Weichin
小雞,這幅圖叫做The Tree of Happiness
是要送給你(遲來很久)的生日禮物。
我必須要坦承這是我懷孕以來最蠢的事情!!
竟然那天跟你whatsapp討論蝦慧的事情,連你都傳給我別人送你的生日快樂卡片我都還沒有知覺你的生日到了!
- Jun 05 Tue 2012 23:44
[Film] 四月3週又2天
一直到剛剛洗澡,都還一直覺得全身都毛骨悚然不敢專心的閉眼睛享受沐浴,因為我就在電影中的案發現場 -- 五個月胎盤處置的地方 -- 浴室。
這是一部近期內看過最詭譎的一部電影,驚悚的讓我坐立難安,卻只是在描述一個被層層謊言漫天蓋地的一天,大量的沉默、不安定的手持鏡頭讓我跟著感受1987年代的羅馬尼亞,那個令人難以信任、焦躁的情緒。
在一個充滿謊言的飯店內,嘉碧塔的謊言逼著歐蒂莉亞必須在一泡尿時間內在自己和朋友間做一個選擇,一個一個的謊言無法自拔的堆疊出一個誰也不知道是誰開的頭、誰的錯的結局。
最詭異的場景就是歐蒂莉亞半夜帶著裝著剛墮掉的胎盤 -- 那個棄屍,在沒有路燈的街上狂奔,躲過路上不安份子,到一個偏僻的大樓,幫朋友湮滅非法墮胎的證據,暗夜裡慌張的女人和棄屍 --- 我想我是不會在第二部影看到了!
最喜歡的場景是墮胎手術完成後,歐蒂莉亞與嘉碧塔對峙的那場戲,鏡頭只停在歐蒂莉亞身上,堅定略帶責怪的口吻揭開嘉碧塔愚蠢的謊言,嘉碧塔在鏡頭另一邊微弱又略帶自我防衛的回答,平實對話中卻是龐大人性的考驗!
- Jan 05 Thu 2012 23:19
[Film] 最愛 - 在人生任何一個階段都可以努力做自己想做的事,就是最幸福的女人
永遠晚一步po的網誌,寫於結婚前一個禮拜
------
張艾嘉 – 在人生任何一個階段都可以努力做自己想做的事,就是最幸福的女人
上禮拜四去金馬影展看了張艾嘉自編自導自演且在當年金馬獎上風光入圍九項大獎的「最愛」,倒不是電影讓我看得很入迷,也許是因為時代上的差異吧,很多對白和表演方法都讓我好想發笑(而現場笑聲的確不斷),反倒是之後的座談會給把我迷倒了,張艾嘉本人真的好像在發光呢,都已經要六十歲的女人怎麼還可以這麼的有朝氣,仍然這麼著迷於年輕時候喜愛的東西。張艾嘉出場的時候穿著全黑的毛衣,牛仔褲配帆布鞋,俐落的短髮,但仍然風采萬千,這就是二十年後我想看到的自己啊!女人最重要的真的是自信啊,另外還要依然熱衷於規劃自己的生活,不要當一個被家庭綁住、整天依附男人的女人。
這部片在講在時代下女性被壓抑的情感,紅顏愛上最好的朋友的男朋友,而當看著他們要結婚的時候,也只能默默地為自己留下一份最好最愛的禮物。而當在年老的時候,兩個好朋友終於互相把實情攤開後,那短暫的憤恨也不過就在片刻間消失了,淺淺的一笑維持的是更強烈的親人般的友情。
- Dec 29 Thu 2011 18:34
[Film] 10+10 note for myself
臺灣導演的創作力還是很令人激奮的嘛!原本沒有抱著這麼期待的心情,在平日晚間帶著媽媽到信義威秀看,還坐在第二排,但是看完真的很開心,要好好的翻翻這些導演以前的作品了。
海馬洗頭、潛規則和釋放應該不用說了,讓全場大笑是應該的!
最讓我回味的應該是沈可尚的到站停車吧。一部片要做到不被音樂的情緒所渲染真的很厲害,所以全片沒有任何配樂,一輛巴士開純樸的鄉間小路當中,有溫雅的司機時時提醒乘客小心腳步,乘客安靜做自己的事情,學生背單字,無聊男子,孕婦在博愛坐上閱讀懷孕須知,一派詳和的讓我回想起高中時代每天一早坐公車上學的樣子就是這般天下太平。
冗長的鋪述若只是為了最後要蹦出的殘酷的事實的話,那麼沉悶的等待著結局也是值得了!我喜歡導演一一翻開殘酷的底牌時,不輕易的用煽情的劇本,告訴觀者說,現在是要哭了,現在是要悲了,反而將畫面切到客觀平靜的遠處,讓我們有時間慢慢把激動化為粉末慢慢發酵沉澱到心池。
- Jul 22 Fri 2011 23:56
鄭宗龍 在路上
「悠悠的西塔琴蜿蜒繚繞,勾勒出異國氛圍。舞者們輕盈晃蕩入場,在不同音樂行進中變換身形,一如旅行者時時將身心裝進多變的世界容器裡。」
看到中途的時候我終於被捲進整齣舞碼想要營造出的那種「旅行中在路上貪婪捕捉、無以名狀的當下感受」。
不斷變換的投影影像讓我感到暈眩,但這不正是一個人獨自旅行的時候,那種每件事都令我津津樂道,讓我學會打開小孩子的眼睛看世界那種目不暇給的感覺,令人興奮但一整天下來卻有點畫面吸收過度般的暈眩。
而現在回想起那次自助旅行,或者是任何自己的旅行,有些記憶鮮明,但大部份還是處於模模糊糊半意識的狀態,所以現在的自己和回憶虛虛實實的交錯著,真的就像是舞作結束時,三人在幽暗的空間下游移著,像是心裡面很多個自己正在整合著,整合完後突然回到真實旅程現場,比手畫腳的談論著看到的景物,有一種,穿越時光機瞬間回到過去那種“醒了過來”的感覺。
沒錯!旅行當中真的有三種模式耶!1. enjoy在當下的環境 2. 跑到過去,回顧過去 3. 看到自己現在正在做的事情。第二種回顧過去我還真是沒有甚麼體會,對於第三點,好像又有點模模糊糊的,但仔細想想,其實之前在美國獨自一人的時候,真的常常在問自己,敢不敢去做這件事情?要不要硬著頭皮做下去?當自己也躊躇猶豫的時候,就會有個第二個我跑出來,靜靜的看著自己如何去處理這件事,看得津津樂道呢!然後,就是因為這個有點像是靈魂出竅的過程,又更加認識自己,知道能耐在哪裡。
- May 31 Tue 2011 22:34
「Film」在世界轉角遇見愛
The World Is Big and Salvation Lurks Around the Corner
心裡努力想著一個數字,把骰子擲出去,就可以得到那個數字。
這是我印象最深刻的一句話,然後外公把孫子抱的緊緊的。
但最後還是要放手的。
- May 25 Wed 2011 23:44
[紀錄片] 遮蔽的天空
今天看了遮蔽的天空這部紀錄片,是在講環保聯盟反對政府興建彰工火力發電廠的片子。
雖然一直不是很欣賞這種主觀角色過於介入片子主要訴求的手法,但因為我應該也還算滿關心環境議題的,看完難免感到悽悽焉。
但得到最多的應該是讓我瞭解以後看新聞看到那些激動的抗議人士我應該要更理性更寬容的注意觀看他們的角度。
一直以來都很受不了那些跑到政府機關前誇張演出的抗議人士,總覺得是他們自己用那麼不理性胡鬧一通的方法為的只是引人注目,有時候一些情緒的文字和叫囂也會讓我覺得那群人真的好不受控喔!自己貶低自己。。。
但看完這部片後終於知道事情永遠都有兩面---這實在是很殘忍的一件事情!也不是說我要對那些抗議人士產生同理心,只是我們大眾看到的永遠都是那些最後無奈的行動。沒有人會無聊到沒事利用假日號招一堆人去上演荒唐戲碼和丟雞蛋,很多人其實都是狗急才跳牆的,其實都是經過多年理性訴求按照所謂的“法律”或“章程”走過好幾遍後,被“背後廣大的利益”淹沒下,失敗了,失望了,不得已才走上這一路。而殘忍的是我們大眾沒有經過任何選擇的機會,只能接受電視台---那些有選擇權的人給我們的東西,就這樣一線拉一線變成今天這種荒唐的景象 ; 民眾也荒唐,新聞也荒唐,政府也荒唐。
- Apr 28 Thu 2011 18:27
[紀錄片] 和我做朋友 How I Am
和我做朋友 How I Am
義大利 Italy / 2007 / 49 min / 導演 Director:Ingrid DEMETZ
2010台灣兒童影展 最佳影片
太急切的想要表現一個人的故事、一個理念,最後反而變成是在說自己的故事、闡述自己的理念。
用這句話來形容我對這部影片推崇程度真是太適合了!
- Jan 31 Mon 2011 17:15
from FB 2010/7/15 紀錄片_三年
看完高三這部紀錄片,並沒有把回憶帶回我的高三,表示我那年過的還算愜意嘛!
好險歐!
表示片中那種惡性的讀書,把自己逼入死胡同的無陷循環,雖然在那幾年和我並肩而行,但慶幸也只是擦身而過。
- Nov 03 Wed 2010 22:05
紀錄片_Which Way Home
看了「下一站,美國」這部紀錄片,是在講中南美洲窮人想要偷渡到美國實現美國夢的故事。
極窮和極富的現象是全世界都有的問題,但很明顯的東西方貧窮的人對於“突破困境”的辦法或是應有的“心理現象”真的差很多。“歸途列車”裡,就是標準東方人心態,父母再苦再怎麼走投無路都要找到賺錢的地方讓小孩子受教育,哪怕是離鄉背井冒著無法得到小孩子的愛的可能性出走; 而今天我看到的中南美洲這邊,大多單親家庭的處境會逼的小孩子自己選擇偷渡到美國,他們想要幫家裡分擔家計養弟妹。很難想像一個十幾歲的小孩子在茶餘飯後的話題不是嘿!我們等一下去抓魚好不好?而是嘿!我們一起偷渡到美國吧!而到了美國之後呢?沒有任何一個人有個底。要令十幾歲的小孩子如何瞭解電視裡看到的好萊塢情節不是隨手即是的?而越過一個大沙漠並且躲過層層海關是個“大人都做不到”的幻想。“我想到了那邊,應該會有美國人願意領養我吧…,等我長大後再去學校讀書”,每個小孩子睜著大眼睛這樣說…。
苦日子下長大的小孩子是不會為了過去而哭的,他們講著媽媽在九歲時被人殺掉的時候不會哭,說三歲的時候被爸爸丟掉時不會哭,說要偷渡到美國沒有為什麼,只為了看看已經四年沒有看到的爸爸時不會哭,但是說到到達美國後,他們要跟朋友靠賣報紙好好賺錢,讓家人過好生活時,哭了。
- Sep 06 Sun 2009 20:37
[表演]拉芳 快樂頌
崇拜許芳宜是從大學聽了她的演講 和看了一小段她的表演後才開始的
錯過了她的37Arts 這次的藝術節一看到有他的表演馬上不手軟定了最前面的位子
首支快樂頌
剛開始由全團的男舞者穿著高中制服開場